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西貝流士Sibelius第三號交響曲 (下)

西貝流士1907年寫成的作品52號C大調第三號交響曲是一首極富自然、歡樂以及迷幻極精簡的曲子。這第三首交響曲象徵西貝流士交響樂的作品的一個轉捩點。他第一號和第二號交響曲都呈現宏偉、浪漫和愛國作品。無論如何,這首第三號交響曲呈現一種與眾不同、近乎古典傳統的企圖,將最大數量音樂的素材,放入最低必需的旋律量、合聲以及時間持續之中。在第一樂章音樂的簡約性十分明顯,更確切地說,整個作品長度少於半小時,在這些清晰俐落地發展的章節中,讓人幾乎到聯想貝多芬的作品。
這首曲子總共分為三個樂章。
1. 中、快版。
2. 生動、活潑地,比行版稍快的樂章,類似稍快版
3. 快版-中版,但不需太快

這首交響曲以一種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和緩旋律開始,在前奏銅管出現後剩餘的弦樂部轉入背景。在第三號以及第四號兩首交響曲扮演重要的角色C-F#三全音(Tritone),在開頭第15小節的以突強的記號清楚銜接並予以強調。在第一樂章的三個高潮點,以近似民謠風的長笛獨奏,在弦樂的刷奏聲,帶出歡愉的法國號聲響。音量激增後,低音提琴再現輕柔平緩的開頭旋律,但這次則是帶著更加易感且持續的B小調方式奏出。
從這裡開始,音樂緩慢逐漸停止。之後,接續的木管部輕柔地持續提升音高,再現這個樂章開頭旋律,並再次喚出第二小提琴的旋律。開頭主旋律的張力迅速產生、全面迸發,伴隨定音鼓,木管及銅管的充滿活力顫音合聲和小提琴的弱拍撥奏聲,以及小提琴的輕快擦奏。長笛的主旋律再次重現,而第二小提琴的主題最後再次帶入整個管絃樂中,在弦樂部演奏部分,當更多銅管加入合奏時,定音鼓及木管從頭到尾扮演提供節奏感的元素。
音樂再次逐漸消失,但這次在音樂完全消失前,壯麗的長笛和法國號合奏帶出更多之前主旋律的再現,在這優異樂章的最後樂句採用光輝簡潔的手法來作一個結束:兩個E小調的雙和絃(A小調和絃後面跟著E小調)「結束語」結尾(變格結尾),這是因為並無F在這兩和絃之間讓F-F#重疊不加區分(C-F#的三全音是在這曲子開頭設定的),重疊的部分最後由一個C結尾變格區分開來。
第二樂章以夜曲開始,是一個極端清晰、樸實浪漫的樂章,看似矛盾卻又直接敏感。第一部分如華爾滋舞曲般自瀰漫陰鬱氣息中出現,但以近似被迫的方法使樂曲不再耽溺其中。序曲延伸後,一段短暫輕鬆地片刻,弦樂部份與木管樂器以及法國號接管主旋律形成出色、動人的對話。音樂由連續不斷的大低琴撥奏聲中推動至曲子結束,於是,眾多弦樂擦弦音中,這午夜華爾茲的第二樂章在旋律仍清晰可辨之際嘎然停止。
最後樂章,是由前面兩樂章緊密組成一個壯麗的終樂章。由輕聲、緊繃的詼諧曲進入歡愉合奏(以鮮明的C-F#三全音)並多次反覆。樂章結尾部分以合奏方式將主旋律推向越來越廣闊的區域,直到這首交響曲以大略的合奏主旋律和激增的弦樂聲和木管高潮聲的延長聲中結束。這首作品在銅管部簡潔、壯麗的C大調三和絃以不連貫、突然停止的反覆方式作結束。


坦白說,拖拖拉拉、反反覆覆地翻譯完這個我覺得快要不知所云的樂理文章以後,真的是很想昏倒在哪裡都可以,錯誤有多少、有多搞笑我也不想管了,反正我又不是念音樂的,至於那個remote key of B minor就讓它成為這篇文章的一個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