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 海汀克與倫敦交響樂團

如果,你認為貝多芬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是慷慨激昂、氣宇軒昂,那麼這張「英雄」的確是讓人失望的。
當,英雄不再只是那些接受眾人歡迎簇擁、呼風喚雨的,而替換成那些平凡無名、堅守自己崗位,那些所謂「無名英雄」,如果你也同意那些所有絢爛光輝終將回歸平靜,那麼這張平穩清淡的「英雄」或許十分合適,也許能讓人看到「英雄」的那些隱藏身後及鮮為人知的面相。
海汀克和倫敦交響樂團近年合作一套現場錄音,並由自家品牌LSO LIVE發行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這套聲稱以較小編制演奏、部分樂曲使用改編版本,並以稍快速度等較慣有不同的方式所詮釋的貝多芬,在一般評價上,明顯地不若眾多大師被視為經典錄音版本般地翻騰人心、令人激賞。
但,這種恬淡平順的呈現(或許在很多人眼中是乏味?!),換另一種心態看待,或許又是一番別的趣味。

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舒曼第四號 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 - 貝姆與維也納愛樂

這張是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及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是貝姆晚年與維也納愛樂的錄音作品。這張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和貝姆與柏林愛樂錄製的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相比,柏林愛樂的顯然是較這張活潑愉悅許多,也難怪貝姆的舒伯特交響曲多推柏林愛樂版。但是,這張收錄的舒曼第四號交響曲卻是貝姆唯一的舒曼交響曲錄音,相當難見到,喜歡貝姆的朋友值得買來一聽。
購入這張CD前早已買入伯恩斯坦的舒曼交響曲全,但僅止於第一號及第四號有一些印象,聽了兩三次就收著。直到聽了這張的舒曼第四號交響曲,讓我想到為何以前沒好好聽那套舒曼交響曲,這個四號其實相當動聽,不該埋沒手上有的東西,因此最近又拿出伯恩斯坦的舒曼開始聆聽。
在這張專輯中,貝姆對樂曲、演奏的掌控仍有相當水準,速度偏慢、聲音溫暖、旋律流暢,這似乎是貝姆的特色。在這張CD中,個人覺得這首舒曼第四號最是動聽,也不禁可惜,貝姆沒有錄製其他幾號舒曼的交響曲,如果有的話,不知聽起來會是怎樣的光景?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汪德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 1980年代布拉姆斯交響曲全

汪德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第一套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在1980年代錄製完成的。和其他指揮的布拉姆斯交響曲相比,汪德與北德廣播的演出相當流暢輕快,雖然少了渾厚莊嚴的氣氛,汪德和北德廣播的演出雖談不上火熱但也絕無冷場,讓人不知不覺、輕鬆愉快地聽完曲子。

或許在眾多版本中這不是最完美的版本,不過以一套兩張CD價格只有500台幣出頭,加上毫無負擔的聽覺享受,或許是剛開始聆聽布拉姆斯交響曲的一個入門版本。畢竟入門版本就是希望讓人可以輕鬆愉快欣賞,進而融入喜歡這首曲子,如果一開始就無法接受,就談不上「喜歡」這兩個字,而我的確因為這個版本更加喜歡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柯林戴維斯與西貝流士交響曲

柯林戴維斯爵士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一直以來被人認定具有相當水準。不誇張討好、旋律線均衡優雅,卻不鬆散無力是他的詮釋方式。至今有三套錄音,第一套是他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為Philips錄製的,第二套是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為BMG(RCA)錄製的,第三套則是近年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自家品牌LSO Live錄製的。前兩套,市面上版本相當多並不難發現,第三套由於國內代理商進口數量不多賣相似乎也不佳(?!),所以常出現曲目不齊全需要專門下單訂購的情況。
許多人認為第二套與倫敦交響樂團的成就,高過第一套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第三套目前尚缺第一號、第四號的錄音,個人尚缺第一套,但是第二套和第三套各有特色值得一聽,可以看到柯林戴維斯爵士分別在1990年代初以及2000年左右對西貝流士交響曲的詮釋,也可以聽出隨著年歲增長心境不同,音色和節奏的改變。
個人偏愛第三套第三和第七號交響曲。第二套BMG有一套低價版的西貝流士交響作品集,包含七首交響曲、芬蘭頌、傳說、塔比奧拉等作品,七張CD的環保包裝價格約台幣1500不到,整體錄音或是演奏都有相當水準,以C/P值來看仍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開著BMW飆過田園?! - RCA版汪德Wand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最近在買了三張促銷古典CD,其中兩張CD曲目有包含個人最喜愛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張是由桑德林Sanderling指揮,另一張則由RCA出版汪德Wand指揮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DR第二次貝多芬交響曲第五號和第六號交響曲錄音。汪德和NDR在這首交響曲呈現的企圖營造節奏輕快、清涼颯爽的田園風貌,反覆聆聽總覺得這曲子,猶如汪德開著BMW高級轎車(北德廣播交響樂團),高速馳騁過鄉間田野道路,樂曲氣氛反倒顯得缺少了些優雅閒致。
個人私以為「田園」不應快速地演奏,而應當稍微偏慢細膩地去詮釋處理,讓貝多芬當時感受的那些東西清晰地自音符再現,會是比較恰當的表現方式。快車飛過和悠閒漫步何者才能將田園美景真正盡收眼底,又或許是見仁見智。
有時候想想,或許,市面上樂曲版本的差別何在?就是汽車廠牌不一樣(樂團)和踩油門的方式(詮釋手法)不一樣如此而已?!

西貝流士Sibelius第三號交響曲 (下)

西貝流士1907年寫成的作品52號C大調第三號交響曲是一首極富自然、歡樂以及迷幻極精簡的曲子。這第三首交響曲象徵西貝流士交響樂的作品的一個轉捩點。他第一號和第二號交響曲都呈現宏偉、浪漫和愛國作品。無論如何,這首第三號交響曲呈現一種與眾不同、近乎古典傳統的企圖,將最大數量音樂的素材,放入最低必需的旋律量、合聲以及時間持續之中。在第一樂章音樂的簡約性十分明顯,更確切地說,整個作品長度少於半小時,在這些清晰俐落地發展的章節中,讓人幾乎到聯想貝多芬的作品。
這首曲子總共分為三個樂章。
1. 中、快版。
2. 生動、活潑地,比行版稍快的樂章,類似稍快版
3. 快版-中版,但不需太快

這首交響曲以一種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和緩旋律開始,在前奏銅管出現後剩餘的弦樂部轉入背景。在第三號以及第四號兩首交響曲扮演重要的角色C-F#三全音(Tritone),在開頭第15小節的以突強的記號清楚銜接並予以強調。在第一樂章的三個高潮點,以近似民謠風的長笛獨奏,在弦樂的刷奏聲,帶出歡愉的法國號聲響。音量激增後,低音提琴再現輕柔平緩的開頭旋律,但這次則是帶著更加易感且持續的B小調方式奏出。
從這裡開始,音樂緩慢逐漸停止。之後,接續的木管部輕柔地持續提升音高,再現這個樂章開頭旋律,並再次喚出第二小提琴的旋律。開頭主旋律的張力迅速產生、全面迸發,伴隨定音鼓,木管及銅管的充滿活力顫音合聲和小提琴的弱拍撥奏聲,以及小提琴的輕快擦奏。長笛的主旋律再次重現,而第二小提琴的主題最後再次帶入整個管絃樂中,在弦樂部演奏部分,當更多銅管加入合奏時,定音鼓及木管從頭到尾扮演提供節奏感的元素。
音樂再次逐漸消失,但這次在音樂完全消失前,壯麗的長笛和法國號合奏帶出更多之前主旋律的再現,在這優異樂章的最後樂句採用光輝簡潔的手法來作一個結束:兩個E小調的雙和絃(A小調和絃後面跟著E小調)「結束語」結尾(變格結尾),這是因為並無F在這兩和絃之間讓F-F#重疊不加區分(C-F#的三全音是在這曲子開頭設定的),重疊的部分最後由一個C結尾變格區分開來。
第二樂章以夜曲開始,是一個極端清晰、樸實浪漫的樂章,看似矛盾卻又直接敏感。第一部分如華爾滋舞曲般自瀰漫陰鬱氣息中出現,但以近似被迫的方法使樂曲不再耽溺其中。序曲延伸後,一段短暫輕鬆地片刻,弦樂部份與木管樂器以及法國號接管主旋律形成出色、動人的對話。音樂由連續不斷的大低琴撥奏聲中推動至曲子結束,於是,眾多弦樂擦弦音中,這午夜華爾茲的第二樂章在旋律仍清晰可辨之際嘎然停止。
最後樂章,是由前面兩樂章緊密組成一個壯麗的終樂章。由輕聲、緊繃的詼諧曲進入歡愉合奏(以鮮明的C-F#三全音)並多次反覆。樂章結尾部分以合奏方式將主旋律推向越來越廣闊的區域,直到這首交響曲以大略的合奏主旋律和激增的弦樂聲和木管高潮聲的延長聲中結束。這首作品在銅管部簡潔、壯麗的C大調三和絃以不連貫、突然停止的反覆方式作結束。


坦白說,拖拖拉拉、反反覆覆地翻譯完這個我覺得快要不知所云的樂理文章以後,真的是很想昏倒在哪裡都可以,錯誤有多少、有多搞笑我也不想管了,反正我又不是念音樂的,至於那個remote key of B minor就讓它成為這篇文章的一個謎。

西貝流士Sibelius第三號交響曲 (上)

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被稱為「英國交響曲」是獻給他在倫敦的贊助者,指揮家兼作曲家的Granville Bantock。但是這首承諾將在英國皇家愛樂協會在1907年3樂舉辦的活動首演的交響曲,卻無法及時完成。因此,直到同年9月才在赫爾辛基由西貝流士本人指揮下,首度公開演出,當天演出的曲目還包含兩首在1906年完成的具有幻想色彩的交響詩「北國的女兒」,以及為伯撒沙節所寫的配樂組曲。
聽眾和評論家都對於這第三號交響曲感到迷惑,即使不久,西貝流士就帶著他的新作品前往聖彼得堡。而且相隔沒有多久也在德國、法國演出,甚至英國也在1982年2月舉行遲來的首演。
由事後的認識,我們可以理解困擾早期那些聽眾是它的儉樸,甚至是歡愉。它缺乏宏偉莊嚴和哀傷的主題性,而這是來自於其拍子井然有序,卻缺乏雄偉、奮力的行進、結束。簡言之,第三號交響曲是如此相異於他之前作品英雄、壯闊的D小調第二號交響曲。這世界總期待這位斯堪地那維亞的作曲家寫出英雄般,或者至少是陰鬱的作品。
正當寫作他第三號交響曲時,西貝流士和馬勒進行唯一次面對面的會談,會談圍繞在當時流行的有關交響樂的「本質」。西貝流士冷靜地主張:「那該是嚴謹的型式和全然邏輯性地去創造一個在所有主題間的內在溝通。」,馬勒則是熱烈地回應:「不,不,交響曲必須像一個世界,必須包含所有一切。」
他們兩位都忠於他們的話,而沒有任何比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更能流露出西貝流士式的邏輯,其精簡、弦樂控制的結構已經和那些20世紀前半所有被歸類「新古典主義」具有 -結構逐字表達清晰、外表不彰顯其心意,或者,只是一個利用奏鳴曲形式例子- 的曲子,連結在一起。儘管如此,相較於西貝流士以往那些厚重的重要作品來說,不可否認的,精簡的形式和非常微妙的表達方式大抵已在這首第三號交響曲顯現出來。

馬勒Mahler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 鄧許泰特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馬勒可以說是近代相當具有知名度的指揮家兼交響曲作家,他那10首交響曲(包含未完成的第10號),大概聽古典樂也聽過其中幾首,不過對我來說,說真的第一印象真的很不好,因為連一首第四號都聽不完就昏睡過去。至於我買到哪一位指揮家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這邊還是暫且隱其名,畢竟他相當有名氣還帶過超有名的交響樂團。
總之,好一陣子我認定我跟馬勒的交響曲絕對徹底的不對盤,就算買了慕提的馬勒一號以及夏伊的馬勒交響曲全(這套其實就已經扭轉我的觀感了),還是覺得馬勒的交響曲實在像一座高山,看到那漫長到聽半小時第一樂章還沒結束就舉雙手投降了。
直到某天買了某個OO版本的馬勒一號和四號,為何我要用OO,說穿了就是不是正式發行的CD版本,但是這CDR片子的錄音水準之高還真是少見,畢竟是CDR品質通常不若壓片CD,但這卻好到一些錄音室版的片子或許該丟到焚化爐銷毀,從某位朋友已經把他的某指揮家馬勒一號丟去資源回收,就可想見這OO版本之動聽感人。
也讓我對馬勒的交響曲瞬間改觀,差點沒掉下眼淚,原來馬勒也可以這麼動感活潑,而不是厚重緩慢,這兩張CD相當動聽迷人,好聽到你不會在乎是OO還是XX版本,而這位指揮家的馬勒錄音室版本其實也相當有名氣,但似乎還比不上這OO現場錄音版的CDR,也讓我對於無緣聽到這位大師的馬勒現場演出感到非常遺憾。這位大師是誰?是鄧許泰特,如有機會一定要聽聽鄧許泰特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現場收音的馬勒,這版遠超過EMI那張鄧許泰特與倫敦愛樂交響樂團的現場版本,相信應該可以讓很多馬勒不適症候群的人有再次重生的機會!



備註:此處借用鄧許泰特與Cos合作,在EMI發行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的錄音CD封面。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美麗的意外?! - 柯林戴維斯Colin Davis的馬勒四號交響曲

我想這是個還算美麗的意外,其實對戴維斯爵士指揮的曲子,我總是停留在西貝流士上面,畢竟聽過他和倫敦交響樂團的德弗乍克的第九號新世紀交響曲,實在是過於平淡了些,所以,這張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還真是猶豫再三才買下,價錢還是其次不好聽放在那裡就是一種心痛,更何況手上還有一張充滿活力氣息的鄧許泰特OO現場版CDR,很可能會讓我聽不下其他人的馬勒四號也不一定,更何況戴維斯爵士的特點在於均衡纖細地展現管絃樂的每個聲部,搞的不好就是平淡無味。
不過,這張戴維斯爵士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出乎我的意料頗有動感的,雖然整個轉折我覺得沒有鄧許泰特那張來的高明有衝擊力,但是比起夏伊和皇家大會堂的第四號來說,兩者不相上下,雖然各有所長,處理方式基本上還算相當乾淨俐落,只是皇家大會堂的聲音更甜美細膩,巴伐利亞的則是飽滿清晰,戴維斯爵士在這張唱片中,反而比較沒有他慣用的處理方法,多了些戲劇性的表現,整體來說這張第四號還是值得一聽,也讓我對戴維斯爵士多了一些認識,而不只侷限在他指揮的白遼士和西貝流士的作品上。

2007/7/8 陳美安與美國波特蘭青年愛樂管絃樂團PYP音樂會

昨天下午,其實還猶豫是否去音樂廳聽美國波特蘭青年愛樂管弦樂團的音樂會,最後在朋友一句話:「票價又不貴,想聽就去聽啊!」的激勵下,再開演前三小時才從網路訂了張最便宜的四樓包廂票。
到了現場,其實我很訝異,網路定位表上看來,這場音樂會可以說賣座相當好,整場只剩下50多個座位尚未售出,但是,實際入場聆聽似乎還有兩百個座位左右無人入座,讓我不禁納悶,這場音樂會售價雖然不高,但似乎不少聽眾並不在意這場音樂會,是因為太忙或者對於這團期待不高?
我對這場音樂會其實很滿足,因為憑良心說這團就是個青少年管弦樂團,有一兩個樂手讓我懷疑年齡也許只有12、13歲左右,演奏水準甚至台風當然比不上世界級樂團,但就是讓我感覺莫名地親切,讓我想到以前大學在社團裡的時候,也跟他們一樣一進場就調音調的嘎嘎響,演奏的時候會東張西望、小聲說話,演奏中手忙腳亂碰到樂器發出聲響,或者很難避免的演奏錯誤,但是兩者差別在這個青年團的水準比起我大學社團高明多了,感覺以前真的是玩票性質的社團。
當然,我不敢太過武斷,畢竟這次的曲目真的陌生,因此是否有出更多的錯誤,這一點就不清楚。但,這些首曲子的好幾個激昂節奏感抓的相當不錯,讓整場的氣氛很容易被帶動起來,指揮感覺似乎也是走比較誇張的路線,雖然跟我喜歡比要從容優雅不盡相同,但是我認為這場的指揮仍是算成功的,她和整個團感覺上相當融洽和諧,整場演出會覺得他們很努力也很享受演出,有的樂手在等待時還會隨著旋律忍不住輕輕搖頭晃腦、用手指打節拍。
這裡,我決定跳過樂曲的部分,不熟的部分就不多說,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安可部分那兩個口號「台北」、「謝謝」。我真的覺得,昨天最後決定去聽音樂會這個決定是正確的,而這場讓我比上兩場音樂會感到更令人回味。

超冷樂理笑話 囧rz

上兩星期正在翻譯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的東西,裡面其中有一句話:「remote key of B minor」,由於本人有某位號稱曾經受過嚴格音樂訓練的朋友,就跟他請益,得到的翻譯:「可以發出B小調的汽車遙控鑰匙」。
堪稱這幾個星期以來最冷的笑話。